12小時,百余人奮戰(zhàn),亞冬會短道速滑館成功“變身”花樣滑冰館。本報記者 張澍攝
花滑運動員進行適應性訓練。 本報記者 張澍攝
□本報記者 丁燕
10日9時,伴隨著輕柔的音樂聲,省冰上訓練中心綜合館迎來當天第一撥前來進行適應性訓練的花樣滑冰運動員。11日,這里將迎來本屆亞冬會花樣滑冰項目的首個比賽日。
就在一天前,這里還是亞冬會短道速滑項目的競賽場地。兩個場館之間的轉化,是僅僅更換冰面就可以嗎?一夜之間,如何從短道速滑館“無縫轉換”為花樣滑冰館?
省冰上訓練中心場館群運行團隊場館運行經理邢軍介紹,轉場過程需要競賽、體展、頒獎、反興奮劑、禮賓、醫(yī)療、觀眾服務、信息技術、轉播、媒體、新聞宣傳、景觀布置、清廢等10余個領域同時聯動。任何一個領域在聯動中脫節(jié),就會導致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受阻。
“就像機器中的齒輪,如果出現一個不咬合的縫隙,就會影響整個機器運轉?!?/p>
為實現順利轉場,早在去年11月綜合館進行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測試賽前,團隊就召集了所有領域的業(yè)務經理,對場館轉換進行了桌面推演。
“起初所有人都信心滿滿,覺得轉場無非就是把A搬出去把B搬進來,結果執(zhí)行起來發(fā)現根本實施不了。”邢軍說,隨后團隊不斷克服瓶頸,終于設計出一個完整、有條理的轉場順序,又經過4個多月打磨、修改,轉場方案6.0版終于確定。按這個方案,9日在短道速滑項目收官后,團隊百余人用了近12個小時,順利完成轉場。
“經過一夜轉場驗證,我認為現在執(zhí)行的方案已經是最優(yōu)化的方案了。”邢軍用“絲滑”兩個字,來形容這次“轉場大戰(zhàn)”。他說,團隊所有努力都是為了給運動員和觀賽者提供最佳體驗,希望運動員能在此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