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與會者合影。楊威攝
艷陽催花放 書香伴龍騰
——2025閱讀與寫作交流研討會報道
撰稿/趙文銘
一年伊始,萬象更新。適逢“二月二,龍?zhí)ь^”這個吉祥的日子,“2025閱讀與寫作交流研討會”于3月1日上午在南崗新華書店召開,23名文藝愛好者參加了本次活動。該活動由南崗新華書店與冰城文學藝術交流社主辦。
南崗新華書店總經理姜海蘭參加了本次活動。會上,中作協(xié)會員、哈市作協(xié)散文委主任于秋月,黑龍江日報高級編輯王曉平、阿城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長郭嘉赫、冰城文學藝術交流社社長趙文銘等人進行了發(fā)言,總結并分享了自己在閱讀、學習和寫作等方面的收獲及體會。
主持人穎慧 周振夫攝
會議由冰城文學藝術交流社朗誦部部長穎慧主持,內容主要有三項:一是總結過去一年所取得的成就;二是交流閱讀與寫作經驗和心得;三是研討在新形勢下提高閱讀與寫作質量的方法與途徑。
冰城文學藝術交流社社長趙文銘首先發(fā)言,他以文字匯報、電子大屏與微信公眾號聯網展示兩種形式,總結了在過去一年中組織、開展各項文藝交流活動的內容、形式和產生的效果。他說: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圍繞主旋律,弘揚正能量,依托新華文藝交流這個良好的平臺和新華書店領導的大力支持,先后舉辦了8期各具特色的文藝交流活動,它們是“我愿是一條急流——世界著名詩人作品座談會”“趙文銘‘洋房里的故事’主題講座暨作品朗誦會”“ 權作一幅相思箋——民國八大才子才女作品欣賞會”“冰城文藝交流公眾號所發(fā)小小說作品交流研學會”“章海寧講述蕭紅在香港的日子主題講座”“我的夢想我的城——王寶濱的文學寫作之路講座暨作品朗誦會”“賈文玉‘同興街洋房軼事’講座”等與讀書和寫作有關的活動。同時,我們積極組織寫作愛好者開展文藝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出大量包括與冰雪文化有關的詩歌、散文、小小說、評論等文章,并緊密結合哈爾濱第九屆亞冬會召開的契機,舉辦了“迎亞冬盛會 抒冰雪情懷——哈市作家懷舊冰雪詩文朗誦會暨文藝沙龍活動”。
趙文銘(右)在發(fā)言 楊威攝
為了從生活中汲取創(chuàng)作素材,冰城文學藝術交流社還組織文藝愛好者走進人民音樂家鄭律成紀念館、索斯金舊居猶太人生活陳列館和同興街賈連元博士故居等地進行采風實踐。冰城文藝交流微信公眾號平均每周發(fā)表文藝愛好者創(chuàng)作的文藝作品5篇,年發(fā)表各類作品及文藝訊息合計達200余篇,涉及原創(chuàng)散文、微型小說、詩詞天地、冰城史話、名家散文、城市面孔、旅游天地、圍爐夜話、山泉涂鴉等十余個欄目。哈爾濱新晚報、哈爾濱日報、黑龍江日報、黑龍江新聞網、鳳凰網等官媒對我們開展的文藝創(chuàng)作及舉辦的文藝交流活動分別給予了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反響,也極大地鼓勵了文藝愛好者們參與閱讀、寫作、采風、文藝演出等活動的熱情。今后,我們將精心策劃、組織和開展更多有意義的符合時代主旋律的文藝活動,鼓勵文藝愛好者們更好地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積極吸引更多熱愛文藝的朋友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之中來。
互動交流 楊威攝
趙文銘還主持了互動交流活動,約十余位與會者進行了發(fā)言,每次發(fā)言都十分精彩,從不同角度認真回顧了自己與讀書、寫作和文學的緣分,話題甚至延伸到家教、小報編輯、收藏、攝影、AI利用、紙書閱讀、書籍挑選、金源文化、非遺傳承、冰雪文化等諸多方面?,F場交流氣氛熱烈,隨時有人插話、補充,一直持續(xù)了兩個多小時。遠在外地的詩人花農特意為本次會議題詩一首:冰城文社聚群賢,研討寫讀意盎然。學海泛舟同破浪,藝光璀璨映天邊。
附:與會發(fā)言摘要
于秋月(圖左)在發(fā)言 楊威攝
發(fā)言一,作家于秋月:我覺得我們有幾點做得比較好,一是開展話冰雪運動、喜迎“亞冬會”那次主題活動,那次活動后還寫出不少好文章;二就是不定期搞“圍爐夜話”,我覺得這個形式比較好,大家互相交流,碰撞出許多火花;三是組織采風實踐,參觀了如賈文玉老師家的老宅和索斯金舊居等地,對大家的創(chuàng)作都是有啟發(fā)的;四是組織閱讀也做得挺好的。展望未來,一是希望今后能請有關城史研究方面的專家給大家拓展一下知識,比如音樂、建筑等方面的歷史;二是走出去。比如我們今天談到的阿城的金源文化,咱們可以組織大家去參觀一下;三是關于讀書。大家能不能共同閱讀一本書,然后找個機會站在各自的角度談談對這本書的體會。其實就是督促大家靜下心來看書。大家一起看,他的積極性是不一樣的,體會的深度也不一樣。比如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文字是非常有靈性的,大家可以一起讀讀。還有馮驥才的書,他的散文也非常好。再比如《百年孤獨》,大家可以互相推薦??梢栽凇?.23世界讀書日”搞。我們現在已經形成了很好的活動模式,需要再去提高它,突破它,進行創(chuàng)新。另外,我覺得文學社在寫作方面不斷取得進步,發(fā)表的文章質量越來越高,涉及的面兒非常廣。通過開展活動和群內交流,不斷發(fā)現和推出新的寫作人才,比如在迎亞冬會冰雪詩文朗誦會上發(fā)言的李鳳蘭,后來就在寫作上展現了才華,寫出了好文章。
郭嘉赫(立者)在發(fā)言 趙文銘攝
發(fā)言二,阿城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長郭嘉赫:我想說的是,金源文化作為龍江古文化的高峰,為了研究它,我父親做過幾十年的挖掘、整理,四處踏訪、考察,付出了畢生心血。我父親過世以后,黑龍江的這個阿拉楚喀民間文學的非遺項目、北方少數民族傳統(tǒng)服飾制作技藝的非遺項目,以及金源音樂的非遺項目,需要有人把它傳承下來。我覺得我有這個使命和責任來建立和組織更多的非遺文化傳承人群體,這幾年我一直在做這件事。希望有更多讀者和作者來關注和關照龍江本土文化基因的傳承與發(fā)展,通過點點滴滴的應用實踐,把這些文化基因融入到現代生活中,讓更多的人來體驗金源文化的魅力。目前,我主要負責在民間文學、滿族服飾制作技藝推廣等方面開展研學,這些都是大家所喜愛的文旅項目。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我們的群體。
王曉平在發(fā)言 穎慧攝
發(fā)言三,黑龍江日報高級編輯、作家王曉平:在編采一線工作30年,流暢、直白、簡潔是我的行文特點,但也存在交代事無巨細、留白不夠的弱點。前幾天,朋友父親在《心地芳草》一書中提到“寫作要有空間感”的觀點給我很大啟發(fā),今后,我要在“留白”和“空間感”方面多做嘗試。
在編輯我母親的漫畫集《畫筆不會老》和我家人的作品合集《小家文苑》的過程中,我獲益良多。在對每個人的文字進行精細推敲的過程中,我遇到過對其他人文字是否要大改的困惑,最終,我選擇只改“硬傷”。由此,每個人的風格都得到呈現,實現了父親寄望的“嬌黃嫩綠,姹紫嫣紅”。這個冬天,AI寫作登堂入室,大有席卷一切之勢。真正熱愛文學的人出路何在?我感覺要寫前人之未發(fā),寫帶有自己37度體溫的獨特感受,寫真正打動你的人和事。葉君老師有一本書叫《寫作的誠意》,帶著誠意的我筆寫我心,在任何時刻和場合,都應是寫作者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
岳慧穎(右一)在發(fā)言 趙文銘攝
發(fā)言四,寫作愛好者岳慧穎:除了攝影,我還喜歡上了寫作。我在自己的梅香攝影工作室微信公眾號上經常寫一些文字,主要還是跟攝影有關,包括分享攝影經驗和技巧、攝影讀書筆記、攝影家采訪等文字和少量散文。加入冰城文學藝術交流社以后,讀到了很多優(yōu)秀作者的文章,比如于秋月、路平、趙文銘、文欣、中方等人的文章。大家經常一起在線上或線下交流觀點,讓我受益匪淺。我開始試著寫小小說。群主和各位老師給了我很多的鼓勵和建議,他們的點評讓我受益非淺,有空還是會多寫寫。寫作是自己內心的表達,就像我曾經用相機拍下自己的想法一樣,都是一種有益于身心的活動。我也曾經用AI輔助寫作,覺得不適合自己的地方再修改,速度會提高很多,但是文章的語氣、風格跟自己的不同,看著有陌生感。對于AI這種智能工具,可以用來快速地形成應用的文章,如做個策劃或者文案,至于代替自己搞文學創(chuàng)作不太可行,因為找不到熟悉和親切的感覺。
崔麗波(左一)在發(fā)言 穎慧攝
發(fā)言五,市作協(xié)會員崔麗波:我的體會,一是對于寫作成就,真沒覺得有什么能拿出手的,本身就是個人愛好。這是個速食時代,人們都太忙了。過去的時間很慢,車馬很慢,可以慢慢地品每個字的魅力?,F在是信息多元化時代,不是只有文字這單一的供給了;二是對于閱讀,拿書的時間少之又少,更多的時候是看看公眾號上別人發(fā)的文字,能吸收多少算多少。我的寫作經驗,就是敢于大膽地嘗試,敢于天馬行空地想象。我寫的詩歌多是小而精,就像古詩詞一樣,短短的七言五律,卻把天空、景物、心情都做了描寫。只不過現代詩沒有了條條框框,但是也要講出事情的大概,而不是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這就像一個人穿金又帶銀的,沒有主次,反倒沒有突出人物的氣質,除了滑稽讓你貽笑大方,只能說明你毫無衣品。我覺得寫作也是同一個道理;三是讀書和寫作都沒有捷徑可言,只能抽時間去做喜歡的事,人生總要有些屬于自己的樂趣。說實話,能被認可的寫作人寥寥,說得高雅一些,是陶冶情操,說得通俗一些,是附庸風雅,說得難聽一些,就是無病呻吟。但是每個人都是個體存在的,就像樹都是要向上生長的,明知道跟天的距離遙不可及,但是依然在風雨的洗禮下展現自我。我們也一樣??!別人說啥是他們的事,被人質疑、打擊,這都是很正常的事,就堅持做自己就好了。合得來就相伴前行,互相共勉;合不來那就躲得遠遠的,無需爭辯,浪費時間和精力。我覺得寫作也是積累,腦袋越用越靈活,否則就跟機器一樣,閑置下來也會生銹。好的作品都來源于生活,所以景和物是烘托心緒流轉,還是要加上財米油鹽才有煙火氣,不是空空之談,好像文字被架空一樣,沒有溫度,毫無感情。比如看到落葉,你會想到飄零的傷感,想到自己的年紀,想到居無定所的歸宿,想到離開父母的心酸,想到前方的迷茫,想到最后如蝶的翩躚等等!所以,寫作離不開想象的翅膀,離不開文字的創(chuàng)新,離不開瘋言瘋語,也離不開這一刻心弦彈起的和弦。我還是堅持做自己,筆耕不輟,抒寫生活。
李瑞在發(fā)言 王曉平攝
發(fā)言六,劍橋三中高級語文老師李瑞:智能時代,讀與寫路在何方?“智”而不“能”——科技“智”的發(fā)達,逼迫寫的“無能”,禁錮情感思想。2024年,再讀遲子建先生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余華先生的《活著》,感到“閱讀”的是“人和事”,是“自己的和別人的”。也讀毛姆先生的《月亮與六便士》,結論:閱經典、讀人生、讀世界,文學可以讓人讀著讀著便由感性到理性最終收獲一種人性。近兩年,學生有網上連載已經持續(xù)兩年的科幻小說,也有集結6冊的道門穿越、小兒初觸懵懂的愛情體裁,皆是遇見一種世界、一種可能、一種至純至真。秋月老師以醫(yī)生的視角寫的《去痛片加土霉素》一直烙印在心頭,她的《城里的人們》是家中書架上的“鎮(zhèn)架之寶”;文銘老師的《洋房里的故事》,金館長猶太人的故事始終縈繞心頭,總是頭腦中的珍藏久釀,回甘無窮。AI時代,智能對閱讀與寫作的沖擊最烈。但如DeepSeek,也只能是“深度求索”,可以輕松完成知識性的搜索,卻無法實現文學的沉淀和輸出。“拼湊!”專家的梵音令我頓感醍醐灌頂——有內容的好作品,就可以讓我們告別辭藻堆砌的恥辱,成就一番有溫度的文學。
滕國平(左)在發(fā)言 趙文銘攝
發(fā)言七,收藏和寫作愛好者滕國平:我從小就受家庭影響,3歲多就開始在父親的教誨下讀書。這么多年來,他一直伴隨著我。從小學到退休,讀書一直是我的一個習慣,讀了大量的書。我也嘗試寫過一些零零散散的東西。另外,這些年搞了一些收藏,在收藏當中也發(fā)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自己也寫過幾個小隨感。在進入冰城文藝交流社以后,感覺身處其中受益匪淺。以后就是多交流,多寫作,提高寫作水平,爭取多投點兒稿。
張萬權(左)在發(fā)言 穎慧攝
發(fā)言八,哈爾濱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張萬權:我主要想談以下三點:第一點,在過去這一年,我主要致力于哈爾濱工業(yè)遺產的歷史挖掘和整理。再一個就是將以前發(fā)表過的文章在只刪不改的情況下增加補充,把現在自己的心情加進去,形成新的文章,未來要做一個小的作品集。我建議大家也可以嘗試這種形式,選幾十篇文章,先形成自己的一個小冊子,然后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去修改完善,最后達到發(fā)表。
第二點,我談一下關于自己對寫作的一些追求。一是要有文學的溫度;二是如果涉及到歷史,要有歷史的一個深度;三是要盡量達到一個思想上或哲學上的高度。
第三點,在閱讀方面,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三點。一是自己感興趣的書要深讀。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就是爭取每年都要寫一到兩篇論文。通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點,深入地挖掘。在每次寫論文的過程中,實際就是讀書的過程,不斷地對各種資料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提煉。二是建議大家不感興趣的書也要讀。因為你不感興趣的東西未必是這個東西不好,或者這個內容不好,只是因為你沒接觸過或者了解得比較少。所以,建議大家有機會多去書店,不要有功利心地去讀書去看書。從一樓一直逛,隨便哪個書架都可以停留一下,隨便兒翻一翻,比如說烹飪、音樂方面的??纯锤鞣N大字典,包括滿文的,不需要認識那字,最起碼也能體會到各種文字的美。甚至包括各種音樂符號和體育運動規(guī)則。通過這種讀“無用”書,培養(yǎng)我們對世界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三是建議大家盡量多逛書店,多讀、多買紙質書,少讀電子書??梢栽诰W上買書,也可以一年多幾次在實體書店買書,享受那種挑書、選書、買書的過程。四是跟大家分享一個選書的小技巧。如果發(fā)現有兩本書都是你特別想買的,在拿不定主意的時候,最好是選擇最后拿的那本書。
周振夫(右)在發(fā)言 趙文銘攝
發(fā)言九,攝影家周振夫:在這個平臺上看到了好多老師們的優(yōu)秀作品,也記住了這些老師的名字和名字后面的那些非常好的佳作。所以我說,今天我是帶著兩個耳朵和一個腦袋過來,多聽各位老師暢談個人體會和感受,還有經驗,然后把它記在腦子里進行思考,多受到一些啟發(fā),然后向各位老師學習。再有,就是自己也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文學愛好者,只是喜歡閱讀,喜歡文字。我長期是在企業(yè)工作,受到路平老師的啟發(fā),回想起企業(yè)這個小天地里的人和事,確實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也在思考怎么樣去挖掘一下企業(yè)當中發(fā)生的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很多底層職工的人生經歷,還有人物性格,這方面的題材,自己應該還是挺有親身經歷的。所以,像很多老師說的那樣,沒有生活,沒有經歷,就沒有感受,沒有感受,就很難寫出感人的文章,所以說經歷很重要。那么要想寫東西,就得從個人的經歷里邊兒去找題材,這是對我的最大啟迪。今后還是要在這個平臺上更多欣賞各位老師的作品,盡最大努力寫一寫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感受,為我們這個平臺增加一些文學色彩。
王寶濱(左一)在發(fā)言 趙文銘攝
發(fā)言十,作家王寶濱:很高興參加這次閱讀與寫作交流研討會。前幾位老師的發(fā)言都談到了AI的應用,我也談談我的感受。寫作是自我情感的表白,而AI集千萬人情感之大全,沒有個性而言,有時還過于啰嗦,一個腔調。剛才王曉平老師說“留白”是一種寫作藝木,而AI不會“留白”,它使寫作藝術受到了局限。特別是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這種局限更為突出。所以,我們在寫作中盡量不用A1,保持原有的寫作風格,否則得不償失。
陶廣斌在發(fā)言 穎慧攝
發(fā)言十一,北大荒作協(xié)會員陶廣斌:這次交流研討會,不只是一次簡單的聚會,更是一場思維碰撞的盛宴,讓我收獲頗豐,開拓了眼界,激發(fā)了靈感,是一次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更是一個結交志同道合朋友的場所,也使我對寫作有了全新的認識。在這里,我感到很親切,我們來自不同的行業(yè),是文友也是戰(zhàn)友 ,都懷揣著對寫作的熱忱。我們在一起交流寫作心得,這種因寫作而結下的友誼,讓我感受到了寫作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創(chuàng)作作品,更在于它能夠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追求美好的事物。感謝這個交流平臺,期待今后經常提供這樣的學習機會。
與會人員合影 楊威攝
以下為會場圖片精選
大屏:戰(zhàn)美心
攝影:楊威 周振夫 王曉平 趙文銘 穎慧 岳慧穎